系列短片声音制作专访:《回来了》声音幕后揭秘

四部短片参加本次访谈(另有几部未参加),分别是《回来了》、《夜巷》、《他和她》、《王树桥》,项目持续到2024年1月,最终参加了在798著名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一部电影开放日活动。由李哲与王然两位老师做声音监制,电影声音研学中心学员参与主创,以23年暑期声音制作全流程课程学员(【完结撒花!!】8月声音制作与提高系列课程回顾 电影声音研学中心)为主,加上23年其它课程与22年全流程集训班等更早期学员,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每部作品都由学员们独立完成的。
第一期是影片《回来了》主创专访,由张琳涵编剧导演,声音监制李哲,王舜熹、张晨茜、赵正睿阳联合主创声音制作。
声音总监李哲老师对影片的总结:
《回来了》这部短片是我看过这次“一部电影”短片里最完整的一部,剧作方面我个人是很喜欢,温情又有能量,在这么短的拍摄时间里(好像是2天)能有这样的呈现,非常不错的,也很合适去突出声音沉浸感,但学生们条件所限,所以这部片子我要求做5.1环绕声的格式。
到我们手里的声音较差,当时同期不是专业的声音人来做录音,所以同期声基本是“瞎”录的。在声音编辑阶段的降噪晨茜花了不少时间。当时我们也做了两手准备,最终还是建议用同期,因为演员也不好补录,只能用手机那么补一下还不如专业降噪。不过即使用RX还是很费劲,王然和我也帮着弄了最难的几句,有几个部分还是不好。正好做的过程中DxRevive刚出来了,用它过了一遍,至少是能用了,降噪是我们全流程课重点讲的内容,除了创作层面收获我想对学员也是一次难得练习机会。
我从创作大方向以及声音设计方面提了些建议,由张晨茜和王舜熹主要来做,睿阳和舜熹去补录了5.1的环境声,张晨茜做了声音编辑,王舜熹做了音效和拟音和预混,最后抽出半天来进行混音。其实这里面所有的流程我们都在课上讲过,但没有这么一次完整的后期制作经历很难掌握好。后期全程我都在跟进以及关键节点去听,然后提修改意见,导演也会提一些创作方面的想法,他们再去改,尽量在有限条件下做到最好。听说前些天又改了一版画面。
对于短片,我想说的是更没有条件,一定做好同期录音,而且同期录音不能只管录台词,要有后期的思维去录,要在现场把素材收全。这部片子如果同期录音能稍微给点力会更好,后期也不用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补了,这是给所有短片作者的声音建议。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在短片声音制作中的主要职责 在电影声音研学中心全景声棚混音 张琳涵:我是这个短片的编剧和导演,故事是关于在“算命”这层神秘外衣下,一场创伤与救赎之间的生命拔河。 王舜熹:我主要做了部分声音编辑,所有的拟音和音效录音工作,预混工作。 张晨茜:我的职责是基础的声音后期。在工作中我主要处理同期声,完成基础的声音后期工作(如环境声编辑,对白编辑工作)。 因为同期声质量,很多声音我通过降噪依旧没办法处理,之后是李哲老师和王舜曦学长完成最终的润色和收尾。
第一次看完片子的感受是?
张晨茜:在我看来这部短片流淌着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很含蓄。“信仰”会给人带来希望,即使是虚幻的。最终声音很多地方可以帮助叙事,帮助故事埋下很多伏笔。
王舜熹:《回来了》是一部特别美的短片,从画面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中国人的那份含蓄而又细腻的情感,温暖中又带有些许悲伤。
请讲一下这次短片声音制作过程中,大致的情况,怎样的工作流程?
王舜熹:我是在张晨茜做完一部分声音编辑后进入的,先花了一些时间整理工程。对白主要是用那时候刚出来新的dxRevive Pro,基本为了保台词降完是没有什么环境和动效了,我们又补录了一些。 因为短片成本也有限,就只能自己拟音,脚步使用edward complete这个软件,用键盘敲的,这个软件是李老师推给我的,对于小成本短片不错,足够用,解决了另一个头疼的问题。 上个月导演改剪了一次,我又用了MatchBox,非常高效快捷。知道哪些工具可以实现什么对于现在的声音后期太重要了,但如果靠自己摸索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有了李老师、王老师在后面支持,我们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就行了。
如何根据短片的主题和情绪,选择适合的声音和音乐?
关于本次创作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你看来,声音制作在短片创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舜熹:这部短片是讲述情感的短片,就像李老师所说,用流动的音效,包括毛笔字运笔、水声、雨声、火声、画外厨房、甚至是小鸟飞出笼子,都是这个片子特别重要的声音元素,我们试图用流动的声音来超越镜头语言去表现内在情感,开篇的毛笔字运笔拟音做了几次,还有比如雨声、鸟叫、火声等,李老师要求很高,都是反复抠了好多次。
张琳涵:声音是构造这个短片氛围很重要的一环,拍摄地桐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夏天的蝉鸣,小桥流水,打在房屋瓦片上的雨滴,和运河里轰鸣的船都参与到了空间叙事里,这个短片里的声音几乎是靠电影声音研学中心的大家们“无中生有”一点点造出来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短片里有一段情节是男主在客厅摸索,女主在厨房忙活,同时两人有对话,画面只跟男主,女主一直是画外音,这里在拍摄的时候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演员来不及在现场补录对白,女主的部分是演员回家之后用手机录的,填进去之后完全没有空间感,听起来像是女主在对着镜头说话,也不符合人物的空间关系。我在交付声音工程的时候,提出希望可以处理一下对白,让女主的声音听起来是从厨房传来的,听完处理之后的声音特别惊喜,不仅对白有方向感了,还填充了画外女主在厨房的一系列动作的声音,走动,洗菜,切菜等,一下子就填补了场面的生动感。
在798放映的时候跟李哲老师聊到这,他拿出手机备忘录给我看,里面一条一条写的全都是这样的修改笔记。
你认为声音制作技术对短片中的创新帮助有多大,有哪些想法或尝试?
在短片,特别是是这类比较情感细腻且含蓄的短片,声音就变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声音是隐性的,不像视觉那么直接,很多含蓄的情感都在声音里。
在前后期制作过程中,声音与导演是如何协作沟通的
张琳涵:声音和技术方面我完全是门外汉,在沟通过程中被大家的研学精神感动太多次,因为同期质量太差,交到晨茜手上的时候很多地方我都以为没法救了,没想到化腐朽为神奇了。
舜熹加我微信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片子里用的鸟是什么鸟?当时就是在市场上买的二三十块最便宜的小白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对着照片去查了才知道是珍珠鸟,然后我再听到的版本里,劣质鸟叫声就替换成了正宗珍珠鸟的叫声。后来跟舜熹讨论声音绝学,他说:绝学就是用心慢慢做,看谁更细心,谁做的更多,没别的,就是熬。还要大力感谢一声不吭,默默跑到桐乡去帮忙补录环境和音效的小赵同学!
王舜熹:因为导演后期这段时间在美国,我们都是在国内制作,时差问题,有时候看到的都是留言,所以我们做一步就提交,然后导演再批修改意见回来,我们再改,在沟通时间上会有点效率不高。不过沟通内容很顺利,我认为还是要多沟通,了解导演想要的声音,帮助导演呈现,齐心协力去完成一部作品。
张晨茜:在这次声音制作过程中,我首先和导演沟通了声音上的想法,李老师让我先来跟导演沟通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是女孩,视角更接近。之后就是对于同期声做编辑处理,如对白降噪,环境声编辑,找合适的音效等。

关于 “电影声音研学中心” 电影声音研学中心由叮咚音频与同期录音网联合打造,以探索电影声音为首要方向,依托2000余平米的叮咚音频北京旗舰店(展示上千种世界级音频软硬件产品、拥有百万级的多媒体教室、专业对白及音乐录音棚,杜比认证全景声混音棚等)。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声音制作内容输出矩阵基础上,通过声音制作、声音教学、活动以及声音研究、声音相关软硬件产品推广等方面为中国内容声音制作领域领航。
关于 “一部电影”
「 A FILM · 一部电影 」 是由 王宏伟、杨超、郝蕾 等资深电影人发起的创作共同体。是以电影教育为基础,创作培育为核心,辐射泛文化场景,构筑多元文化碰撞的交互平台。A FILM一部电影下 设创作营、种子计划、开放日、光源计划 四个核心版块,探索在新生代环境之下对于华语电影新生影人的创作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