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E学生奖入围作品《Canary》的声音制作 孙梦辰独家专访

MPSE与CAS大奖的揭晓无疑是每年好莱坞声音制作领域的重头事件,而众多杰出作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没有你喜爱的影片呢,第 71届MPSE金卷轴声音奖获奖名单公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作品入围的奖项中,来自中国的孙梦辰获得提名,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这部影片《CANARY 金丝雀》的声音制作人孙梦辰进行了独家专访。
在专访中,孙梦辰与我们分享了影片声音创作的幕后故事,让我们得以了解大洋彼岸的电影声音教育以及青年声音人成长之路。她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录音过程中捕捉并强化影片中的情感细微变化,为观众营造出更加真实、沉浸的观影体验。同时,还分享了与导演和其他部门的紧密合作经验,强调了团队合作在声音与画面完美结合中的重要性。
《Canary》是一部声音制作非常成熟且精细的作品,孙梦辰不仅得到了声音行业最高组织的认可,也获得了多项短片声音奖,包括“2024 Independent Short Awards Best Sound Design 独立短片奖最佳声音设计”,“2024 Indie Short Fest best Sound Editing & Best Sound Mixing 独立短片电影节最佳声音剪辑与最佳声音混音”。
▲MPSE提名证书
影片简介
小女孩被虐待她的父亲囚禁,意外发现一部手机成为她求生的希望。她利用手机探索外界,揭开父亲的秘密,逐渐从受害者变为勇敢的战士。
同期录音网:先来谈谈你的声音制作学习经历? 我是2015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音响导演)专业。因为有长笛背景,加上我爸从小就带我看了非常多电影,所以我对于音乐和电影电视有着浓厚兴趣。在大一大二学习了很多声音制作的基础知识后,我选择了影视方向,毕业前完成了大约四十多部作品 ,有短片、动画、播客、 声景、拿到了三个声音学院奖。
当时是我的导师是王珏老师,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孙梦辰与王珏老师在第四届声音学院奖 大四下半年我去中影基地实习了三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王子威老师和苗寅老师的拟音棚里,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知识对我后来自己拟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年我来到Chapman读硕士,23年毕业(中间因为疫情回国一年),硕士期间我完成了二十多部片子的制作。
你觉得学习声音制作国内与国外的差别大么?差别在哪里? ▲ 孙梦辰在查普曼大学 别的不了解,我只能聊Chapman和中传的一点差别。在Chapman我们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八到十部短片,必须与同级的其他方向学生合作,这是学校的要求,而本科的时候我们需要主动去找项目做,比较看自己。
平时会经常拍短片么?怎么看短片制作对你的帮助? 会的。现在基本只做声音后期,我发现其实在技术层面不太好的片子(比如说烂糟糟的同期声)往往能让我有更多的提升,想方设法修对白的经验,反而让我在拿到一个美好同期声素材的时候速度变得更快 。
而且和我合作的基本上是同龄或者年纪更小的人,他们的想法都特别丰富,每一次都有新惊喜新收获。我也可以在构想和编辑时完全的放飞,能进行一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得到很多创作创意的经验。
咱们回到《Canary》这部影片,怎么加入到这个摄制团队的? ▲ 《Canary》剧照 Chapman声音方向最后一年需要学生们完整的从同期到后期全流程做两个片子。《Canary》实际上是我的第三个片子,我只负责后期。
加入这个影片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导演给我剧本的时候,我脑海中的画面感非常强烈,我基本立刻知道了自己后期的重点是什么;另一方面,这个片子的摄影和剪辑都是我研究生时期很好的朋友,能力也非常突出,所以想在毕业前最后再和他们合作一次。
后期声音做了哪些工作?对于声音剪辑总监这个职位怎样理解 ▲ 《Canary》剧照
声音剪辑职位在后期人员众多的时候是最重要的,要负责组织团队,把控整体的编辑质量和方向,需要沟通的对象也是最多的。之前听大师课的时候,我不确定是不是所有总监都这样,有的总监会很早做出需要重点设计场次的demo来给导演制片听,有的时候也会直接给剪辑做好一些重要的音效。
这是与导演是第一次合作么?谈谈合作中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 孙梦辰在现场工作中
是第一次,最大的印象就是这个导演耳朵特别尖。
有一次我偷偷把前一天他要求改动的小地方又改回我的想法,第二天就被他发现了,哈哈哈哈哈。
介绍一下《Canary》完整的声音制作的过程和周期吧
▲ 《Canary》剧照
我是在一个月内完成的声音后期,时间还是比较宽裕。我们当时被选中和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进行一个小的放映和沟通。我在前一天拿到的定剪,大部分的对白编辑工作我都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当天也录制了ADR。在这之后,我才和导演开了Spotting Session。
我的整个对白编辑流程差不多三天时间,环境声编辑两天(最重要场戏我在混音阶段又进行了润色),两天时间编辑门、锁等音效,这是片子里非常重要的元素。Foley从录制到编辑完差不多四天,因为Foley内容很多。对白、环境和音乐都在一个工程里,其他的effects在另一个工程里。
我用四天时间进行预混,组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放映,让老师和同学们提建议,导演也在这个时候介入,这时我也拿到了最终的音乐。
终混大约用了五天,期间当然还存在着一些讨论和推翻重来。
后期制作工具用了哪些?
▲ 孙梦辰在后期工作中
iZotope RX是每个对白编辑的必用工具。
混响用了Altiverb和Indoor,因为故事基本都在一个屋子里,这方面给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Fabfilter用于支援EQ和动态处理,Insight 2则作为整体监控。
此外,还有一个免费的工具叫PaulXStretch,我在需要持续中性音的地方直接用一条同期声通过这个插件生成,效果很好。
在这部影片的声音制作中,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可以详细讲一下么?

▲ 《Canary》剧照
整个故事的情感流向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习惯把自己带入到故事中去,如果我在经历角色在经历的事情,我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会刺激我?什么会吸引我?所以在读剧本期间,门、锁、钥匙就是我认为片子里最重要的元素。从LCR转成5.1也是在初期我就确定的,这也在后期编辑中给我提供的更多便利。
我最骄傲的一场戏就是女主趁爸爸睡着偷钥匙开门走到房子外第一次与外界接触。本来出门体会外部世界的桥段在原来的剧本里是没有的,是我和剪辑师一起争取而来的。
不管发生了任何事情,外面的世界对于主角来说都是完全未知的,她也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作为观众,我们和她一起从一个极度安静、极度紧张的房间,走到一个开阔的、有生机的外部世界(皮都展开了)。
怎么考虑参加MPSE奖项呢?
▲左至右,Andres De La Torre 教授,孙梦辰,Michael Kowalski教授,在MPSE颁奖后台
是我自己投的,因为在学校试映后,我当时的教授觉得很好,就特别鼓励我让我参与这个奖,当然我自己对这部作品付出了全身心的创作,也很满意,嘿嘿。
在那边的影片大部分是纯英文的,非母语的创作会有影响么?
▲ MPSE学生提名合影
是的,会。
我也是上学期间在学校放映的时候才发现的,这算一个fun fact吧。我想可能因为对于非母语的声音创作者会非常重视台词,对我而言的可懂度很重要,所以那时我的对白会混大,后来我就会注意这一点,混音时都会非常小心。

我对于手中的每个故事都很有代入感,Canary的情感流动非常清晰,代入感确实更强一些,对我来说切入故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我和角色处于一个空间,另一种是我是这个角色。我基本是根据故事在这两种状态中来回切换的,通过前一种‘我’试图构建这个空间,后一种多用来表现主观感受。
毕业不久,目前在做什么?未来有什么计划?
▲ 孙梦辰录音工作中
还是比较忙,目前会独立接一些项目,同时也有没毕业的学生找到我希望我来帮忙做声音。
因为我们去年毕业就遇上了大罢工,我的心态从一开始的着急,到现在慢慢过渡成了“我能弄好一部片子是一部”的心态。所以遇到我很喜欢的,但是没啥预算的片子,有时间我也会帮忙。
对于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家post house重新开始,毕竟我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依旧非常多。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多和国内的项目进行合作。
确实很早就关注了 有机会一定合作!
我和各行各业的朋友们都聊过这个话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担忧。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第一次大受震撼是知道AI已经可以通过两秒采样分析填满一段文字和音乐,我当时是有些危机意识的。
但后来我发现同时出现的还有更多好用的工具,特别是在对白编辑的过程中帮助我解决了非常多的问题。
后来我仔细思考关于我声音创作的过程,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根据故事 根据情感。之前在中影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子威老师让我去踩一个撤步 一共三步,我踩了特别特别久。“情绪不对”他说,当然我当时没什么经验,踩的肯定也不好听。但“情绪”这两个字在我未来每次走进拟音棚 或者在编辑、混音的时候,成为了我做每个决定的最大推动力。
也许AI发展到拥有情绪,根据情绪作出细微的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影响到电影电视声音又要一段时间,我不知道需要多久,但是在AI还没发展到那种程度之前,我想充分运用其便利,继续完成我手里的每个故事。
最后再次感谢孙梦辰接受我们的专访,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虽然没有见面,可以感到她是非常真诚的人,充满对电影和声音制作的深深热爱,而这正是未来我们创作者最大的存在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