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比全景声电影《江淮》学术放映及交流分享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
《江淮》由电影声音研学中心全程负责声音制作,在电影声音研学中心进行ADR录音及全景声预混,在中央戏剧学院杜比白金棚终混以及DCP打包,本次交流活动由电影电视系副主任王红霞主持,现场互动热烈,创作氛围浓郁。
影片讲述了一对跨越时空的恋人互相寻找对方的故事,在信阳独特的空间景观中,展现故乡独特的江淮风貌和人情风俗。杨超导演表示,以淮河为影片的主要环境,是想把熟悉的故乡景观用自己满意的方式留存在影像里。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关于场景构思的问题,他认为,场景就是导演的词汇,我们在前期采风时就要想清楚怎么拍,同时,作为导演不能太感性,必须对自己的创作有把握。针对旁白声音处理的问题,他指出,《江淮》摘取自由他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旅程》原有声音的一部分,在影片中无法找到对应,这是一种写意的手法,在影片的意义上是多层次的,也是情绪性的。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大家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年男女前半生的某种残留的视听,也可以理解为没有落到实处的表意。
摄影指导张锡贵认为,电影不一定非要讲故事,就像是画画一样,形式上的完美也是电影呈现的一种方式。正如《江淮》使用的胶片怀旧风格,其实是在追求画面的完整结构。交流中,关于如何平衡对质感与画面的追求的问题,他表示,其实很多时候,创作的第一步都是模仿,在不断的模仿中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
录音指导李哲分享了《江淮》的声音设计思路,即首先由画面来提供基础,进而对声景空间的展现进行创作,再由此产生相对丰富的声音层次。他强调,影片本身、导演的想法以及摄影机的运动是声音创作的起点,画面空间表现提供充实的条件才能在声音上有更多创作余地。他还表示,录音师必须对场景空间有一定把握,《江淮》里许多声音素材都是在现场录制的。了解你所在的场景和空间,及时收集现场的声音素材,一步一步还原在拍摄地方的听感,知道什么是“对的”,才有了最终呈现的声音设计的层次感和复杂性。还要抓住现场“灵光一现”的声音,拥有足够多的素材才能还原现场的听感。除此之外,杜比全景声提供精准的声音定位,这是以往环绕声电影没有的,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通过声音的位置和运动产生情感、情绪引导甚至拉扯观众的内心。
男主演张炜迅谈到了影片给自己带来的表演上的挑战,他表示,演员作为影片的重要体现者,需要多向各部门的老师学习,这样才能深度理解角色,更加高效地完成拍摄任务。
《江淮》首部在中央戏剧学员影视教学楼进行终混、DCP打包的作品,刚刚完成后首次在中戏进行试映与交流,这对于中央戏剧学院影视楼的后期制作系统和放映设备而言,意义非凡。交流尾声,各位主创也从多个角度对制作与放映系统的校准及各式机房的技术规格给予了充分肯定。
未来《江淮》还将在多种渠道进行首映等放映,也会邀请电影声音研学中心的学员们和粉丝们观影,请关注公众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