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空之王》的声音秘密是__,三位声音制作老师为你揭开!
电影声音研学中心,Sound Researching & Learning Central(SRLC)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超过2000平米的电影及内容制作声音设备、教学、科研、制作相关
由电影声音研学中心主办,同期录音网&叮咚音频联合主办,“DEITY谛听麦克风”冠名的电影声音幕后谈天现场活动“DEITY录音师对谈”活动圆满结束。

王砚伟老师(前排左六) 祝岩峰老师(前排左七) 王双双老师(前排左五) 冯彦茗老师(前排右四)
本期“DEITY 录音师对谈”活动邀请了在映电影《长空之王》三位声音主创参加。本期对谈的三位嘉宾分别是:
声音指导王砚伟老师
混录师祝岩峰老师
声音效果编辑王双双老师


冯彦茗老师
王砚伟、祝岩峰和王双双三位老师将为我们揭开电影《长空之王》关于电影创作初心、声音素材、特殊声音效果剪辑、同期录音等,影片幕后声音设计的细节;观众提问环节也是干货满满。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组 Q&A ,看看有没有你想了解的内容。
嘉宾提问
Q1 冯彦茗:导演最初有没有跟声音技术团队,提过一些要求或者理念?
王砚伟:2020 年 10 月下旬的一天,晓世导演找到我,说你平常喜欢飞机,我要拍一部电影是有关飞机的。
我听了以后特别开心,我有一个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了解航空方面的知识。

王砚伟老师
导演本身在航空、军事这方面,尤其是对中国的歼击机这方面非常了解,是一个行家。
他非常熟悉试飞员的生活,把试飞员的故事搬上银幕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是最早的接触。
在剧本的完善阶段,我们经常见面,聊想法,聊设计,聊感受真实、等等。
但还是觉得光语言聊太抽象了。
他给我一个7分钟的动画预览短片,是一场空战,有三四百个镜头,他说要不要先做一下找找感觉?

刘晓世导演
我一个人在棚里,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做了整个预演的音效设计。
他听了以后觉得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感觉对,跟他想的很像,这样我们就这个事开始合作。

刘晓世导演
导演就提出过一个要求,并且这个要求从来不曾改变,那就是真实和激情。
全片定剪之前,我们已经拿到了所有空中场面的动画预览,在这个过程中,晓世导演经常会来和我及王双双、继红蕊老师一起为这些场景开会讨论,所以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直奔目标。
Q2 冯彦茗:在声音剪辑或声音设计阶段,如果素材不够,怎么调整、拓展声音剪辑或者效果设计的思路?
祝岩峰:先在脑子里对它有一个“大概是什么样子”的想法,再去用合适的,或能够找到的声音素材。
所以它是一个不断寻找,然后尝试的一个过程;

祝岩峰老师
另外还要靠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思路的时候,也要强迫自己,多去尝试。
我觉得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因为你不可能在搜索对话框里面写上“发动机停车”、“落叶飘”这些个素材,没有这样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叫“特殊效果编辑”。
Q3 冯彦茗:“特殊声音效果剪辑”,跟普通的声效有什么区别?它对影片的贡献和重要性在什么地方?
王双双:现在电影声音后期制作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了,如果说混录师是厨师的话,声音编辑就是负责配菜和准备的人,就好像有的人擅长切菜,有的擅长摘菜,有的人剥蒜快,大家结合自己的特长来分工。

王双双老师
除了 Foley 和稍微平常一些的声音之外的——大部分跟特技有关的比如怪兽、武器、科幻、主观镜头或者比较复杂一些场面的声音,都会放到“特殊效果”里面。
除此之外还有对白编辑、环境声编辑、音乐编辑等,不过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是相对的。

“特殊声音效果剪辑”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大家都是为厨师颠勺,做最后准备的。
Q4 冯彦茗:影片同期声的占比、它的重要性,大概是什么样的?
王砚伟:我们的同期录音师是刘杨老师,她在这部电影中完成的非常出色。
同期声对白使用率达到了95%左右。
我是极其喜欢同期声对白的。

另外,她带领录音组录了大量的发动机的声音,飞机的各种姿态,地面冷启动、怠速、滑行、起飞、通场、着陆、熄火……几乎所有能录到的动作。
机型也很全,歼20、歼 16、歼 10、运 20 等。

最刺激的声音来自这些飞机从话筒上方40 米高度快速飞过。
另外在现场也录了许多真实飞机的金属声的资料,又敲又打的,很有意思。这些资料大多都呈显在电影中了。

王砚伟老师(左)祝岩峰老师(右)
祝岩峰:同期声和 ADR 在一部影片混录的时候都很重要。
我原来想的是,影片里所有戴着面罩的这种声音,有可能会用不了,因为面罩有可能会造成闷,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情况, ADR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解决方案。

但是,除了需要改词的内容,所有的内容应该是全部都是同期声。
这个其实是挺难得的一件事儿,因为同期声有很多有质感的东西,演员在现场能抓到一瞬间的表演,它在录音棚里往往是很难复制的。
Q5 冯彦茗:整个阶段感受到的最困难的事,大家觉得是什么?
王砚伟:首先第一点感受,飞机在空中做大机动动作,比如急速爬升、落叶飘、失速尾旋等,对这些动作声音想象,我是有的,但是我没有亲自去编辑过它,所以这也是当时做7分钟预览时候最大的困难。
就像祝老师刚刚提到的那样,不断的尝试,发挥想象力,努力寻找出那种“真实”的感觉。

王砚伟老师(右)王双双老师(左)
王双双:大伟(王砚伟)先给我打了预防针,说导演很懂飞机,飞机的单发双发,分得特别清楚。
后来跟导演接触之后,确实是觉的挺有压力的,如果哪些地方没做到位,导演就会觉得跟他听过的东西不一样。
随着编辑工作的不断深入,会发现自己的对飞机声音的认识和素材的储备上,开始渐渐地不够用了。

不过这部戏好在同期的录音师们录制大量我国各型号战斗机的素材,这对后续的深入制作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另外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有好多戏是飞机发动机停车后,没有发动机声音的段落,自己根本没体验过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会是个什么状态,这也是难点之一。

冯彦茗:在声音制式上,对这部国内第一部空战题材,有什么帮助和挑战?
祝岩峰:这是中国第一部包含大量空战的全景声电影,全景声对于观众体验必然有提升的。
因为全景声有顶部的音箱,有点声源去做各种运动,所以对于表现飞机在高速运动比如从头顶飞过等等是非常理想的。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全景声的特点,提升观众在电影院里的观影体验。

困难我觉得有两点,一种是选择性困难。
最开始大伟(王砚伟)叫我去他的工作室看了一次他们刚刚编的这个东西,他想让我们提出意见,避免混录出什么问题并且一起为将来的混录做准备。
我觉得编得很好,但你要去平衡去做选择。

什么样的内容,能够让观众体验到这种飞机的高速机动带来的快感,包括紧张感;哪些是需要我们把声音放大;哪些是需要我们把它忽略,甚至直接拿掉或者是换成其他的,这是我觉得在混录阶段一个比较困难的事儿。
其二,是混录阶段所面临问题的修改,一旦面临大修改就比较崩溃,尤其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Q6 冯彦茗:遇到改词这种特殊情况,会不会得到处理和帮助?如何判断同期声的宽容度?
王砚伟:有些台词因为话筒角度不理想或者是一些其它原因有瑕疵,但是到我这儿,我还是优先选择使用同期声。

除非我也认为表演不太好,或者说这句话的表演我需要放得特别“靠前”,但是技术达不到,我可能会考虑ADR。
只要真实表演是ok的、连贯的,有一些瑕疵我是能接受的。
至于换词,也尽量按同期的语速、音调来录,这样经过空间及音色的处理,做到和同期声很好的衔接。
确实有一些遗憾,比如有些演员不在北京,来不了录音棚,我们不能盯所有的演员配音,一些要求实现不了。
Q7 冯彦茗:面临已知反复修改的情况,在工业流程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去协调的经验?
王砚伟:要注意其实就是,你修改过程中累不累,或者累的强度有多深,真的还是看你最早的声音设计是否完整。

在这个项目中,所有声音的设计以及编辑是非常清楚和明白的,得益于王双双、继红蕊、孙策三位老师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混录意识,所以改起来就不会那么难的。
但是你所设计的节奏等之前不太有条理性,那么画面的改动会影响到你的设计结果,牵一发动全身,你就会很累。除了体力上的累,你的心更累。

我们这部片子,因为改画面造成声音节奏上有一些影响,但是连不上,整个节奏混乱的情况没有。其实我们改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修改……
Q8 冯彦茗:我们请三位老师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分享一些自己觉得特别得意的一个片段吧!
王双双:K8V发动机停车的那场戏。没有发动机的话,飞机就相当于是一个大铁盒子。
而且这场戏很长,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还不能让观众觉得太单调。
首先要知道自己能有哪些声音元素可以使用,仪表盘、换挡、启动各种按钮,发动机的那种“咣咣咣”的抖动,各种报警的语音、飞机进入尾旋时的各种whoosh等。

把这些元素依次建好轨道后,就可以像写总谱一样,安排他们的节奏、音高、组合等了。
结合画面的变化和演员的情绪,什么时候让它“哔哔”响两声,什么时候发出警告,什么时候抖动,什么时候按按钮,一切都随着戏的发展来安排,尾旋时的whoosh这些元素将来也是可以在全景声或是多声道中体现出来的。

王砚伟 :我最喜欢的、觉得最好的部分是,最后雷宇和邓放试飞成功,一直到结尾的海战。
整个大段落,我觉得从声音设计到编辑到混录以及和音乐的配合,做得是最爽最燃的。

上映以后,我其实也关注了一下观众的反应,甚至我做了很多采访,我身边的朋友等等,他们感受很一致,都认为这个段落是非常爽非常燃,跟我的预判是一样的,我觉得我们做到了。
祝岩峰: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有哪一个段落我最满意的话,是 K-8V 。

因为它相对于其他的空战,从声音上来讲,要交代很多的事件,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动作,如何用声音去正确的表达。
完全是用一种声音,把这一段戏详细地交代清楚,并且能够让观众一下子体会到它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Q9 冯彦茗:电影《长空之王》的中国特色在哪儿,比如语言类、效果类?
王砚伟:《长空之王》讲的是中国试飞员的故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发动机的试验。
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的硬盘资料库里有大量的国外发动机的声音资料,比如 F15、F18、F22、A10、阵风、幻影等等,反而是中国的歼击机发动机声没有。
《长空之王》里的中国歼击机若是配上国外的发动机音效,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情感上也无法接受。

我们在航展上及空军基地录制了大量的国产发动机声音资料,虽然这些声听起来和国外的发动机声音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毕竟发动机的原理、构造是差不多的,但我可以很自豪地说,《长空之王》中有关中国歼击机发动机的音效都是我们自己发动机的声音。
除了以上,在声音整个风格上,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观众的观影感受,在观影过程中给观众一个真实、震撼的感受,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好。
我不太过多纠结于理论上的东西,我就是一个中国人,在设计的过程中,有很多下意识的或有意识的想法本身就挺中国的。

祝岩峰:如果作品本身是现实主义军事题材的话,它不大能够分得清,哪些是中方,哪些是西方,这是其一。
其二不管怎么样,我们还都是商业片,所有的商业片都是有它的逻辑在里面的。
包括它的起承转合,包括人物经历的高点和低点,这些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它的模式基本上是跑不了的。
观众提问
Q10 观众:机舱里边由于演员是戴面罩的,那么同期声是怎么实现,比如说枪麦朝哪,飞机飞行的镜头有没有话筒贴在舱外去录?
王砚伟:机舱里面没有枪麦,因为用枪麦也听不见。有两个方法能够录到:第一个,飞行员面罩本身它就有对讲的功能,我找来真实的面罩,给它拆了,它就是一个纽扣大小的传声器。
但这个传声器的声音特别薄,因为它不考虑音色,只考虑清晰度,动态也不大,演员声音稍大一点就过载了。
怎么办?我就想了一招,你注意观察面罩外面有一个呼吸管,那个是通的,走氧气用的。

我把无线话筒从空气管里顺进去,到面罩里的呼吸阀那里露出来并固定好处就是音色得到保证,声音也很真实,坏处就是费话筒,湿气太大,几天就会坏掉一只话筒。

机舱外没有贴话筒录音,工程师也不会让我在机舱外粘任何东西的。
机舱内录了很多资料,我希望得到舱内的飞行全过程的声音。
我们用了DPA 的话筒,还用了章鱼(tentaclesync track E)的小的时码器带录音功能,32Bit浮点录音可以有很大的动态范围。

我们把它交给了机务人员,粘在了两个点的位置,就是仪表盘附近,从地面启动到最后降落滑回机库有一两个小时。所有过程录得很清楚。
观众:是用DPA发射器吗?
王砚伟:没有发射器。就直接把话筒插在章鱼上了,因为打开之后就不用管了,越简单越好。
Q11 观众:商业片声音部门一般配备几个人员?是怎么划分及分工的?在制作大环境对前期录音很友好的前提下,怎么看待画面依旧大于声音的现象?
王砚伟:关于分工,同期录音师1名,话筒员2~4名。
现在又分得更细了,有专门管无线话筒的,包括现场的无线频段的分配,给演员安装无线,调整增益大小。
都是比较常规的配置。

幸运的是,晓世导演和制片部门给了录音部门最大的信任很支持,不然绝不会有今天这么好的的结果。
说一些要得罪人的话。
我从来不认为是剧组大或小,就对声音部门友好或不友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全行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是所有工作人员能否真正意识到同期录音的重要性、如果各个部门的人都意识到了,不管是大组或小组,你都会很平稳的工作的。

我们目前的现实是,有很多部门或个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性,不是他们不愿意识,他们不想懂,也不愿意去了解。
以前在别的剧组碰到过很多这种情况,现场一些对同期录音不理解甚至不友好的人,他不对电影将来最终的效果负责,却能影响录音组能否安心认真地工作,真是匪夷所思。
这是我对他们的批评,我希望他们也能改进。
Q12 观众:在声音制作的哪个过程,跟其他部门会有比较多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困难或者是比较有意思的经历?
王砚伟:我从剧本阶段,一直跟到上映的那一天。
我们在剪辑的时候就开始跟各部门沟通,包括视效还没做完,就做了一些预览,根据这个预览,我们就要提前做声音创作了。

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有节奏或者其他问题,就会跟导演去讲。
这个镜头是不是要再长一点,这样声音就可以完成一个音效句子等等。
如果你对很多环节不了解的话,突然“啪”一下,给你5版画面,在很短的时间内,你是完不成这个工作的。
确实是要不断地沟通,还要有互相尊重。

基本上我好像他们对我反馈的少,他们一般都会听我讲。
观众:我遇到的都是和音乐部门沟通,我说照着这个节奏剪了,你音乐也得按这个节奏来,不然搭不上。

王砚伟:我们跟作曲郭思达老师沟通的特别多,在没有定剪之前,每做完一段,我会和导演去听,一起讨论。
总之,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沟通。
Q13 观众:同样的题材或者商业片,您在做的过程中怎么去融合个人艺术,包括一些自己的特点,跟商业模式保持一种平衡?
王砚伟:每一部电影都会根据电影本身来平衡声音的一个听觉风格,在营造电影声音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个人的喜好或者习惯。
但我常常想打破这些习惯,总想试着有不同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太追求“个人风格”。
声音能不能融入观众的感受里面,让他们跟随你营造的声音世界融入到电影世界中去才是我的目的。我不太考虑商业或者其他。
写在最后:
令人欣喜的是,电影《长空之王》并不是好莱坞空战大片的cosplay,而是体现了创作者的思考和中国式的情感的一部电影,呈现出温暖坚毅而无畏的精神风貌。
想象在过去几年中,制作这样一部电影的难度。
我们不仅对影片的制作团队表示敬意,我们也想说,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声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为影片注入情感氛围和能量,进一步加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感谢电影《长空之王》声音主创团队的辛勤工作和用心付出,让电影中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呈现出最佳的效果,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享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Q&A ,大家听完本期访谈是不是有不小的收获。跟随一部电影进行声音制作,原来还有那么多门道。
另外,再次感谢“DEITY谛听”为我们提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嘉宾主持冯彦茗老师、《天空之王》声音主创嘉宾王砚伟老师、祝岩峰老师和王双双老师应邀来参与这次的“DEITY录音师对谈”活动。
“录音师对谈”系列活动今年会加大它的举办频率,会有更多这种对谈形式的影片声音幕后制作现场分享,也希望各位以后能够继续参与。
以下是王砚伟老师提供的现场录音素材,大家来感受一下真实战机飞行带来的震撼:
同期录音网LS
,赞 20
关于S短片节
我们策划了一个关于声音的短片展,我们管它叫“‘S’短片节”。
“‘S’短片节”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针对短片声音的全民展映评选活动。希望有作品的朋友们可以踊跃报名。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