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采访-对话大师Johann Johannsson
拥有多重身份(作曲家/演奏家/文化推手)的Jóhann Jóhannsson是冰岛新音乐场景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在近期热映电影《降临》(Arrival)的后期制作中,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Jóhann Jóhannsson负责该片全部的配乐创作,在精致的画面之上又凭借音乐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近两天连续推送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电影《降临》和音乐大师Jóhann Jóhannsson。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带来Jóhann的详细访谈,看一看大师是怎样制作电影配乐的。
Johann Johannsson:我从十六岁时就已经开始自己写歌并在乐队中演奏了,十八岁时发布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
唱片。现在我四十多岁,转型成为一个作曲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2001年出版第一张独奏专辑《Englaborn》后,许多电影制作人争相开始使用该专辑中的曲子作为电影的临时配乐,从此我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播。我接下来制作的独奏专辑《Fordlandia》和《IBM 1401》发布时也获得了同样的成功。通过发布的这一系列独奏专辑,电影制作者们开始注意到我,紧接着我就受到他们的邀请,开始涉足电影原生配乐的制作,成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
Johann Johannsson:不同类型电影配乐的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电影《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我的音乐创作工作开始的就相当的晚,和后期剪辑隔了很长时间。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通过观察演员的表演、电影画面以及揣度整部片子的情感基调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这与之前同导演Denis Villeneuve合作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以往我的配乐创作在电影摄制的初期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在为影片《降临》(Arrival)作曲时,电影开拍前我就已经开始自己的创作了。看到电影脚本时我就深受启发,创作灵感被其中囊括的想法激发了。
《降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前50分钟是忠于原著的创作),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想法——涉及语言、交流、时间、我们怎样感知并定义时间、语言是怎样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经验等诸多方面。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影响我对音乐的感知、对声音的揣度以及对观念艺术的理解。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到了观念艺术,例如通常电影的主题是开拍后的第一周才会明确写出来,在这之前我不可能看到任何画面和小样,但是我却可以通过脚本获取创作灵感并与Denis一起讨论影片的情感基调等问题。
Johann Johannsson:电影的配乐制作一般非常早,因此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总是我和Denis之间的对话以及不断尝试新创意的过程,我们一直试图寻找到一种足够醒目、原生态、有趣的声音作为电影的配乐,其中有些声音会让我心跳加速、不寒而栗,而这种声音可能恰巧就是你所寻找的。这样的发掘工作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不是两三个月就能完成的,而目前我们也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探索过程。
乐曲《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