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有声电影九十周年-电影声音诞生(二)-同期录音网连载
上期介绍了1927年有声电影的诞生,其实声音进入电影的尝试从1895年电影诞生之前就开始了。
Kinetophone早期版本
据照相及活动影像的先驱Eadweard Muybridge声称,早在1888年,他与爱迪生就提出了电影声音的方案,将他的影像系统与爱迪生的录音技术相结合。但最终二者没有达成协议。此后,爱迪生让他公司的同事Dickson单独研发 Kinetophone系统,这是最早的声音画面同时播放的“装置”,Kinetophone其实也只是将活动影像与爱迪生的留声机播放结合在一起,观众观看时需要戴一副耳机。请看下面的视频:
Kinetophone很快被商业应用在各地展示,爱迪生也在不断的改进它的产品。1913年,Kinetophone新版推出,名噪一时,它使用一个留声机,通过线缆装置连接到一个金属滑轮控制的放映机。但系统复杂不经过训练很难使用,像其他同时代的有声电影系统一样,还是没有从根本解决电影声音问题,很快被人遗忘。屋漏逢偏雨,爱迪生的公司在1914年12月发生了一场大火,这摧毁了一切,Kinetophone系统被遗弃。
Kinetophone最后的版本
而在1919年,美国发明家Lee De Forest(李德森)被授予多项专利,他首次推出第一款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光学声像技术。在De Forest的Phonofilm系统中,声轨被记录在电影胶片的一边,与后来标准的胶片放映极其类似,如果在录音中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的正确同步,则可以在播放时绝对计数同步。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他借助于另一位美国发明家西奥多案的授权设备和专利,改进了他的系统。请看下面的视频:
由于当时大部分影院都控制在好莱坞公司,Phonofilm系统也没有被采纳,De Forest只好在某些剧院以及很小的电影院线展映,再加上与其他人的专利纠纷,到1926年公司申请破产。
从1888年至1927年,欧美各个国家还有很多人研究并推出活动影像的声音同步系统,但归纳起来主要就是上面两种体系:印制在胶片以及录音在唱盘,由于技术的不成熟都没有成功。
20年代最后的默片时代
怎样的问题制约电影声音走进影院呢?
声画同步问题:主要是画面与声音的同步播放的问题,还包括同步系统的拷贝及使用维护问题。
声音录制保真问题:直到1920年代进入电子录音时代,出现了电容话筒,电子管功放,以及录制设备的改进,可以录制出更高品质的声音了。
播放问题:当时的电影放映大都在大型的影剧院,声音扩声通过留声机的喇叭是很难被传到大空间的,跟别说声音品质了,直到动圈扬声器及功放的发明让声音具备在影院中播放条件。
有了这些声音技术不断的进步及实现,电影声音终于具备了进入电影的条件,《爵士歌王》采用的Vitaphone的出现也是水到渠成,下期将继续介绍。
作者,李哲,电影录音师,独立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代表作品有《动词变位》、《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往事》、《求求你表扬我》、《墨攻》、《投名状》、《午夜出租车》、《大圣娶亲加长版(全景声)》等。
文章图片及视频除除部分授权外,其它均来自于网络,仅被用作于内部交流、教育等用途,转载务必经过作者本人同意。
相关文章:纪念有声电影九十周年-电影声音的诞生(一)| 电影声音技术简史 |
广而告之-万元大奖来瓜分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经验 | 英剧《孤国春秋》中的Foly拟音创作与运用
干货 | Blade Runner 2049的声音团队谈论如何创建电影的最佳场景
Ambisonics | Pro Tools 12.8.2 Ambisonics制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