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有声电影九十周年-电影声音诞生(一)-同期录音网连载
对于所有电影人,电影爱好者,电影声音工作者,电影声音迷,这都是一个应该记住的日子!
1927年10月6日,华纳公司出品的《Jazz Singer 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同时敲响了默片时代的丧钟,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到现在整整90周年了。
在纽约华纳影院上映的盛况
《爵士歌王》采用的技术叫“Vitaphone”(Vita来自拉丁语的“生活”,phone来自于希腊语“声音”),声音是记录和播放在唱盘上的,由Western Electric西电公司研发,(关于Vitaphone技术请看后面连载将有更多介绍。)
虽然《爵士歌王》中大部分声音是音乐并且在录音棚里录制,仅两段采用了同期录制的声音,但这部电影是一个标志,第一部在商业影院上映由对白、音效、音乐组成的有声电影作品。
《爵士歌王》同期录音内容
华纳公司为《爵士歌王》投资了40多万美金,仅在美国地区就取得了700多万美金的票房(数据取自IMDB,票房的版本其实很多),实际的票房收益据称超过千亿美金,(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的电影版权交流远没有今天这么方便,所以当时的电影可能数年后还在其他国家上映)
录音师及工程师乔治·格罗夫斯(George Groves)与“爵士歌王”-Vitaphone宣传图
有声电影发展早期是有很大阻力的,很多人对于默片有着坚定的支持,甚至一些电影人及电影理论家认为声音(特别是对白)进入电影会影响电影(默片)的美学,电影制片公司对于声音也是摇摆不定的态度。《爵士歌王》在商业上的成功是一枚重磅炸弹,华纳的影院与放映场地挤满了观影的人群,于是华纳公司首先全面进入了有声电影的时代,并跻身好莱坞大电影公司行列。仅1928年,华纳公司就上映了5、6部有声电影,并且全部取得票房成功,其中《Light of NewYork》投资几万美金,收回120万票房,堪称当时的商业奇迹,所以更多好莱坞电影公司纷纷转向有声电影的制作。
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1931年3月公开上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同时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歌女红牡丹》剧照
1895年电影诞生,直到1927年声音才进入电影,其实与一些人对默片的“美学坚持”没有太大关系,需要一些成熟的条件,下期我们将继续介绍。
作者,李哲,电影录音师,独立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代表作品有《动词变位》、《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往事》、《求求你表扬我》、《墨攻》、《投名状》、《午夜出租车》、《大圣娶亲加长版(全景声)》等。
文章图片及视频除除部分授权外,其它均来自于网络,仅被用作于内部交流、教育等用途,转载务必经过作者本人同意。
相关文章:电影声音技术简史 |
广而告之-万元大奖来瓜分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经验 | 英剧《孤国春秋》中的Foly拟音创作与运用
干货 | Blade Runner 2049的声音团队谈论如何创建电影的最佳场景
Ambisonics | Pro Tools 12.8.2 Ambisonics制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