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幕后:揭秘《南极之恋》的动效录制
原文来自:声林音效(ID:soundforestt)
由宸铭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出品,关锦鹏监制,吴有音执导,赵又廷、杨子姗主演的电影《南极之恋》于2018年2月2日在中国大陆首映。本片讲述了一对本该“绝缘”的男女因一次意外事故,在南极腹地无人区冒险生存75天的故事。在酷寒、没有物质供应、随处都是绝境的环境中,活下去已经变成每一天的最大愿望。在寻找救援的过程中,这对性格水火不容但命运却又相濡以沫的人,敬畏了自然,领悟了爱情。
南极大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神秘地带,充满了未知和想象。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去感受到,来自地球最南端的视听奇观。声林音效团队的动效制作部门,在此为每一位读者分享动效制作中的一些感想。
2017年初,声林音效外景效果录音团队远赴海拉尔,在零下30度左右的气温下,在荒无人烟的深雪区,河上的冰面,以及广阔的平原等地带采集雪地声音。
结合剪辑画面上的人物肢体动作和海拉尔真实的雪地效果,声林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地动效录音工作,为后期的动效录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拟音师(Foley Artist):王磊
刚接到《南极之恋》这个项目的时候,说实话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制作周期和特定的环境导致这个电影有别于其他题材的电影,所以里面所有有关于雪地和冰面的声音制作都需要通过反复的听南极实地录音然后结合我们的想象,来还原真实的南极大陆。由于南极的气候和特殊环境,如海面冰层、陆地冰雪、岩石积雪、冰川这些地面的质感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录制脚步的时候,为了还原地面质感,选取材料上也是一直在做不断的尝试。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遇难在南极,性格完全走不到一起的两个人,因为一场空难,把他们拴在了一起,共同面对绝望,共同寻求希望。那么在Foley制作上,就要有相应的变化,一是特殊环境的音质,还有就是人物个性上的一些变化。
男主人公是以土豪的身份出场,所以故事开始时他的一些肢体动作会有一些不拘小节,大开大合。但随后故事的发展,他的肢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食物紧缺和寒冷的肆虐,体力的下降,这些都会导致动作的迟缓和虚弱。
女主角是一个南极专家,当然学历和知识肯定是要优于男主,所以她的动作我设计的很优雅从刚开始对土豪男主的不屑,到最后的相濡以沫,她的动作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能从Foley上让观众感知出来的。
再有就是从故事的“冷暖”。南极的的特殊环境与男女主角面临的绝境决定了Foley要冷,要冷到心里,要做到让观众们听到Foley 就好像自己在南极一样。从听觉的感知传到触觉的感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触。当转到木屋里的时候 Foley的感觉要暖,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时候,打闹,互相取暖等等的声音,听起来要暖。“冷暖”的对比,通过听觉带动我们的情绪走向。
制作方面的经验——本片最重点的也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对雪地的探究和制作,我们一般做雪地Foley的手法是用淀粉来完成,但是经过实验感觉起来是有欠缺的,淀粉做出的咯吱声只能在里面担任一个组成元素,这跟深浅也有一定的关系,并且有的时候也要尽量不让它做主导所以其他几个元素就成为我研究的主题了,该用什么呢?又显得不假,又能和其他元素搭配起来互补,最后我找到了一些食盐发现它们的结晶体跟雪地有些像,所以我足足整了一个池子的食盐然后在上面走了一下,感觉真实感有了。但还是少了元素,尤其是被脚带出来的雪,类似沙沙的声音没有。做了许多尝试都不太理想,有一次我去菜市场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稻壳,它的声音比较糯,而且声音不是很尖,就成了雪地组成的一个元素。随后问题又来了,不是很厚的雪层可以了。之前说了南极的地质是多变的,有的地方积雪很厚,普通的盐,淀粉和稻壳做不出厚雪的声音就算是把食盐的量加到最大。但由于颗粒太小摩擦力不够导致听起来不是很厚实。所以主要解决颗粒大小的问题,我随后使用了猫砂,因为颗粒比较大,所以材料摩擦的声音就听起来厚实多了。最后,当脚踩进厚雪的时候脚在里面挤压的声音,我在用淀粉做咯吱声的时候,发现力度太小,表现力不够。最后我选择大米来解决,因为考虑到米的质地比较坚硬,它们在一起的时候压的紧紧实实的,就做出了大力挤压的感觉了。说实话真是挺虐心的,但是在和录音师不断的讨论,不断的尝试下,最后能让声音更自然,这都是值得的。
再做到冰川的时候难度更大了,冰面上不同于硬地,它的质感特殊,临界于硬地和沙地之间但听起来还要有滑滑的感觉我也是尝试了各种不同的道具,但都不如人意,最后决定买两块大冰,在上面撒上些细土。这回走上去,味道对了,不但脚步可以在上面走,包括一些敲击冰面,在冰上爬行,就都解决了。
电影里还有一处,我比较深刻,就是男主得了雪盲症那场,女主给他剪胡子,当时两个人的关系很微妙。同样声音上要温暖,必须暖到观众们的心里。所以在我身上进行了尝试。最后发现,胡子的声音虽然比较真实,但过于坚硬,所以我加进头发的声音,最后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另外电影里出现了不少小动物:企鹅、海豹、贼鸥等。我也对他们划分了一下界线,充分把它们拟人化,比如企鹅的聪明可爱,好比是小孩。海豹呢,胖胖的,憨憨的,体重大,像是大叔级别的人物。但这里面贼鸥就不是好人系列了,它专门吃腐肉,成群结队的,我就在声音处理上,给它们做的残暴,就像南极恶劣的天气一样。总体来说把它们划分出来,在制作上面下点功夫,听感上还是挺有乐趣的。
这部电影,在制作中,也受到了不少老师们的启发和帮助,同样也得感谢我们声林团队的共同努力。最后希望大家都去电影院关注《南极之恋》感受南极,感受声音的魅力。
录音师/混录师(Foley Recordist/Re-recording Mixer):谈爱龙
关于Foley录音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南级大陆发生的事情,当时我和拟音师王磊拉完片子以后给我们的感觉此片中最主要的Foley部分还是关于脚步。因为如意在腿部受伤以后,就基本在床上,只有富春每天出去寻找救援,不能让富春的脚步显的过于单调。我们在看片中不难发现富春的脚步有很多不一样的质地。比如说南极大陆上面的干雪,湿润的雪,薄面的,厚面的,靠近大海边的雪,山间岩石的雪的质地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选材上用了很多种不同材质的材料我们分别用了食盐、淀粉、大米、稻壳、猫砂、细沙还有碳渣和冰来作为脚步的声音组成元素。
盐——首先从感官上和雪的感官差不多,主要还是觉得盐踩出来的音色其实和特别干燥的雪踩出来的音色靠近。可能大部分人会想到怎么不用沙子,其实沙子也可以做到,但音色上我们感觉盐还是更好一点,在高频上表现力会比沙子好一些。
淀粉——它可以模拟脚踩在雪地上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是做雪地声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大米——我们发现大米能模拟两种不同质感的音色,第一当你用手或一些特定的道具在上面来回抽插会发出咕滋咕滋的声音特别适合走在深雪上的声音。第二个能发出的音色是当你把手掌或拳头深深扎在里面然后在慢慢转动或再使劲往里扎会发出瑟瑟得那种音色。
稻壳——稻壳模拟出来的声音特别适合雪的高频部分,可以模拟雪最表面的那层音色和雪渐起掉落的音色。
猫砂——猫砂颗粒感较强,模拟比较湿润的雪或者湿润的雪和水冻结在一起的 音色,当然也可以模拟脚步的第二层音色就是脚刚踩下后听到的嘎吱一声很脆的音色。
炭渣和冰渣——因为能发出瞬间的爆破音,所以特别的适合那种雪和水凝固在一起的结晶体的主要音色,也特别的适合山上岩石上被常年风化的雪和岩石之间的那种音色。(比如吴富春有几场登上山峰,脚步的质感就大量运用了炭渣和冰渣的结合为主要的脚步元素)
在录音期间,话筒的运用和摆位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实验,我们用到了Sennheiser 的mkh60,mkh416,Neumann U87,AKG 414根据不同的风格和场景我们分别尝试了不同的话筒和摆位来拾取,以达到最好的质感。通常我们都会反复的进行试录音,以求拟音师尽可能的接近演员当时的表演状态,因为我始终相信只要拟音师能做到演员当时的表演情感和状态,录出来的声音才更有情感和生命力。
关于Foley编辑
雪地脚步编辑,结合真实的实地录音,我们给它分解开,主要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最表面的脚接触时的高频的声音。第二层就是脚发力瞬间发出挤压雪发出的爆破音色。第三层爆破以后鞋的过程音色。第四层是咯吱音色。第五层是脚踩到最里面发出的瑟瑟的声音。有了这五层以后,我们会根据演员的表演分别对这五层声音做编辑,让它们听起来是一个整体,当然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质地和表演形式做一些删减和增加一些别的音色进来。比如我们发现有几段是富春背着如意的户外脚步,我们在编辑的时候会感觉脚步还是轻了一点缺少体积感和厚重感,当然我们在录制端也要求拟音师尽可能的走出那种质感,有时候也会在拟音师身上增加附重,但到编辑端或混录端和别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有时候发现还是少了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要叠加一层音色进去,来更贴合表演。
关于Foley混录
混录端除了做一些最基本的混录手法以外,主要是对声音的空间、音色、动态这三点下功夫,我们会用混响器在不同的场景来赋予脚步在空间上的变化,让它和整体空间融为一体。还会用到一些压缩器来控制它的动态让它在和环境效果对白音乐在一起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突兀,当然这也根据不同场景的变化。有时候为了让脚步更突出,可能不会用或用很少的压缩来处理。还运用了大量的均衡器来对脚步每一层音色做处理让它们在频率上互不干扰,哪一层是主导音色该突出,哪一层是该做辅助音色藏在里面,或哪一层由于质感不一样该mute掉,从而让这些层次的音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脚步动作。
电影声音制作是一个结合真实,用想象去升华的过程。电影里的每一个声音都是声林音效团队制作人员努力付出的收获,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制作的电影《南极之恋》。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进入

器材 | DPA大学堂:A-B立体声技术


经验 | 同期录音网专访:《南极之恋》录音指导谈声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