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国内女性专业影视声音工作者访谈录(五)
女录音师访谈录很受大家的欢迎,前四期我们分别请来了 龙筱竹老师 | 李敏娜老师 | 田昕老师 | 胡靓老师(点击链接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些工作在电影声音制作一线的女性们,多多转发我们的文章。
本期我们请来的这位女录音师相信很多人都认识,还有一些朋友与她合作过,但她仍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值得我们了解,马上走进北京孔雀蓝影视文化联合创始人赵颖老师。

第4期
赵颖: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2015年参与发起组建中国电影声音制作者联盟,并于2017年出任中国电影声音制作者联盟秘书长。现同为北京孔雀蓝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并身兼数职(艺术总监、声音指导、声音设计、混录师),代表作品:
2003年 冯小刚导演 电影《手机》声音编辑;参与混录
在混录中
我是电影学院1997级录音系专科班的学生,1999年毕业后干了几年网站音频编辑和广告声音制作,2002年底,通过同学的介绍,认识了带我进入电影声音制作的师父王丹戎老师,入职在北京精点蓝先力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之后参与了大量电影声音的录制和制作工作,2010年开始先后组建过拟音工作室、声音设计工作室等。201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7年和同行及伙伴们联合创建了北京孔雀蓝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目前我从事声音设计师,声音指导,混录师,后期监制,编剧等工作。
录音开盘带
真正第一次录音,那就必须说是在学校拍摄学生作业了,我们当年录音机用的是Nagra,我们那个年代还是用开盘带录音呢,拍摄的时候我们对话筒的应用还不是很明白,还处于一根话筒恨不得把什么都录到一起的状态,最后根本没有控制好信噪比。而且那个时候学校也刚刚有计算机音频工作站这门课程,学的软件叫TripelDAT,我们后来将素材抓进工作站后才意识到信噪比控制的问题。
与同学邓威一起合作拟音工作室
尤其我记得我当年的作业是个关于人鬼情未了的故事,还是需要很多声音元素干净些的,但我录的“太脏”了,所以好多自己想象的设计并没有真正的实现。那个时候自己什么想要的声音都要自己录,开盘带很短,录不了太久。我的短片里设计了一些代表天堂的铃声,当年还不知道有什么硬件效果器之类的设备,就把家里的各种风铃几乎录了一盘儿,小房间混响的,大房间混响的,厕所混响的,还在夜里录带楼道混响的,录了好几种。没录多少就用完了一盘开盘带,心疼的要命。
老北影一小部分开盘带资料
最喜欢的工作状态
我确实不是一个出身和擅长前期录音的女性声音工作者,我只能说我是个明白声音创作重要性的声音设计师。前期录音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拍摄过程中尽量干净的把对白拾取回来。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对白在拍摄过程中是演员表演重要的一部分,声音部门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导演在喊:action和cut之间,将对白尽量保证信噪比的情况下拾取回来。当然同期录音组的工作远远不仅限于此,在拍摄时间段以外,录音组要完成更多的声音素材的拾取和整理归纳,以便后期制作时的使用。所以我更感谢自己是个擅长后期声音创作的声音设计师,因为我知道前期什么样的声音回到后期是“好的”。其实没有“坏的”素材,只有没用的素材,比如信噪比控制的不得当,被拾取素材的声音无法得到更好的使用等等。。。后期是个更为琐碎和精细的工作,也充满了创作的空间。
《无问西东》和声音部门的伙伴们在首映礼合影
我没有特别注意过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对声音本身就有着多余常人的敏感和兴趣,所以可以说没有最喜欢只有更喜欢(捂嘴乐)。。。在拍摄现场的时候噪音是我们绝对要坚持隔离的,但在声音创作时,有些有层次和质感的“噪音”也是需要充分运用的。所以我对各种元素声音的存在,本身就是喜欢的,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是“宝”。只要在呈现的时候调整好比例和释放的“度”所有的声音都可以是最好的存在。
《摆渡人》和陈光老师完成混录工作
在我过去的作品中,一些我觉得有不错的声音创作和段落都不是单纯录制出来的,而是做了编辑、处理、合成等工序之后完成的。特别简单的一个例子,我记得我曾经为《夜宴》片尾处飞向章子怡的那把剑的声音设计,当初做过几种常规尝试,比如各种刀锋、剑锋、whoosh等等,可最后我选择用的是一个人声,一个女人凄厉的一气呵成的叫声,并且做了倒放处理,这个人声的拾取其实是在另一次录别的片子的后期群杂时,有一位群众演员自我发挥的。针对那部片子这个声音其实是没有用的,是因为和画面的表演完全不搭配,但在这里,用的得当就发挥了它的作用。
电影《宫》混录合影 左起:吴江老师 赵颖 后期统筹郭静 导演潘安子
录音机:Sounddevices788T; 664 AATON
话筒:416 60 8060
当年第一次用AATON录音
在澳洲混录时 和澳洲工作人员合影 左一:Andy Wright(血战钢锯岭 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 混录师)
我曾经出国参与混录过两次,也出国参与过拍摄,混录第一次是去澳洲悉尼第二次是去法国巴黎。
说到国内外工作上的区别,我要感谢我的师父王丹戎老师,他最早带我进入电影声音的制作流程时,给我传授的工作方式,工艺流程就是非常规范和国际化的,让我也养成了非常专业和规范的工作及创作习惯。使得我和国外的几次沟通合作都没有感受到什么大的障碍和区别。在国外时主要的合作对象是混录师、以及混录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
在澳洲混录时 和王丹戎老师 陈凯歌导演合影
第一次出国是参与了影片《无极》的混录工作,我做了全部对白部分的后期录制、编辑和预混工作。我个人的英语并不好,但我发现只要是干技术的,哪怕就表述一些简单的单词,只要工作的流程以及工作的工程是非常规范、清晰、直观的,对方都是可以大致了解到我们的想法和意图的。而且这次出国,我主要对接的是工作流程和内容上的事情,沟通就比较明了顺畅。
当然我意识到语言关是要自我提升,是在我第二次去法国参与《太阳照常升起》的混录,这个项目的声音指导吴江老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这个项目里我参与了更多的声音创作工作,在混录的阶段也有更多时间在法国混录师布鲁诺旁边学习和沟通,这次过程中我会有很多想表达声音设计的时刻,但都因为语言关不过关没有能顺利的表达出来,大多数时候都很感谢声音指导吴江老师帮我在语言上的沟通。这次出国对我个人技能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回国后我在声音创作的意识上也有了更多的改变和尝试。
在法国混录时合影,左起 吴江老师 我 混录师布鲁诺 姜文导演 混录师埃赫维
与吴凌老师一起工作合影
在我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从不放弃从任何人身上看到优秀的而我不具备的点,去学习去学习去学习!
在我职业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榜样,有几位老师都是我特别尊敬的榜样:录音师晁军老师;录音师武拉拉老师;录音师吴凌老师,这些老师们都在我职业生涯的不同时间段给予我过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提点。我特别感谢一路走来很多老师在专业上给予我的帮助、指导、提点以及批评。
王丹戎老师算是我入电影行的师父了,从跟他开始做第一部电影《手机》开始,专业的流程和习惯就被王老师一点一点灌输给我,直接影响到我以后做事的风格和方式方法。技术层面我会特别喜欢专业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对创作者和制作者来说,提供专业标准流程的工作才是负责任的。我一直以来对待工作都是负责任的。师父还教会了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待声音素材要“贪婪”。这里说的“贪婪”绝对不是贬义词,它是一种痴迷的状态。就因为具备这种痴迷的状态,我喜欢一切有可能创造信息点的声音元素,我自己去录声音素材,自己处理声音素材,自己制作声音素材,当然,还有这些年和同行们交流交换得到的声音素材。这些都是我建构创作一部声音作品的基石。很感谢王丹戎老师带我进入一个专业痴迷的电影声音世界。
这些老师们让我最受益的是,在每一次不同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学会不断变化角度看问题,让我能有意识的去更完整的了解和理解作品的意思,为作品寻求尽量适合的声音制作和创作方案。
和家人在一起
家人非常支持我,他们并不是很了解我的工作细节,但从一开始他们担心的永远只是我的身体健康,他们爱我,我知道。我也会尽量抽时间陪家人,虽然我亏欠家人太多,但我也爱他们。
偶尔出去拍拍照片
我平时有时间了做的最多的可能还是看电影、听音乐、聚朋友。这个行业的作息确实不是很规律,当年我们入行时以此为特别,感觉有意思,这几年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对此有些改观。我希望大家如果真的爱这个行业,应该呼吁良性的健康的工作作息,让大家能尽量长久的健康的工作下去。
自制手绘小手办
我很喜欢模型、手办、手绘,这两年有点儿懈怠了,但是我曾经自做过多款车模,手绘,手办,自己设计自己用的东西的外包装等等。。。。还有我很喜欢摄影。虽然并不是很精通,但也算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手绘PSP游戏机壳
《非诚勿扰2》工作照
特别简单,我爱这行业,我没要求自己挣多大的钱,这个行业让我可以养活我自己,干着一样自己喜欢又能挣钱的工作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我觉得坚持下来的理由恰恰是我没有要求自己非要做成什么所谓的“大目标”,而是愿意把每一件手头的事儿做好,没想到一步步累积下来就坚持下来了。当然我也很骄傲的说我坚持了一份自己喜欢干的工作,从中我得到的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猫与桃花源》 混录完成后和声音部门的伙伴们合影
与伙伴们创建孔雀蓝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左起:曲宾 林思宇 赵颖 王英
最近在做几个电影项目的后期。新的计划其实也是我新公司的计划,公司建立了,要和伙伴们一起努力去做更多更好的项目出来。后续的计划里,可能会有我不止参与声音创作的项目。我喜欢稳扎稳打,不喜欢急功近利,所以会一步一步和伙伴们一起努力。
和刘佳老师在拍摄现场工作照
衡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30岁之前要勇于尝试体验生活,将生活的阅历体现在作品里,因为影视剧的创作必须基于对生活体验的丰富度。30岁之后一定要对自己有很明确的目标了,而且明确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业是基础。
这个行业并不光鲜亮丽,我们是幕后工作者,我们的价值是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是宣传自己。如果你想出名,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行业,就别干这行。因为这个行业里有它自身的乏味、寂寞。不过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行业,就坚持做下来。至少我是越干越喜欢。
后期混音工作中
其实带新人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年轻人,经验能力也都参差不齐,但我也不敢说就是带他们,就是尽量在工作中将我的经验和经历和他们做交流。因为我个人还是喜欢自学的,所以我也会特别关注那些有自学意识的年轻人,尽量多的跟他们交流沟通。我一直认为,成长是相互和共同的,所以在某些层面我也是个“新人”。
混录棚混录中
从最初入门到现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技术更新的很快,我是个赶上了模拟时代尾巴的人 ,我亲眼见证了模拟到数字技术革命的时代变迁,也赶上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几年,切身的感触到自身提升是永远要具备的专业人员素质。
日后影视行业的发展一定只会更好更专业,所以作为专业的从业人员永远秉承一颗学习的心,不要错过任何新事物新技能新标准,艺不压身!一切技能的增长只会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的去创作更有趣更优秀的作品出来。
Get新技能让我们做出的作品能通达人的心。保持创新意识,有创作思维,体会人性的多面性,将技术纯熟的运用在影视作品的声音创作里。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